為進一步倡導集團“根”文化品牌,踐行“13573”發展思路,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和文化聚魂作用,不斷傳承優良作風、展現責任擔當,集團融媒體平臺開設“我與企業共成長”專欄,擇優刊載各單位薪火相傳、砥礪前行的奮斗故事。
等待、快步、堅持——在技術迭代里,基層環保人的戰略思考
○大秦環境公司 陳媛媛
自2019年起,我在環保行業深耕實踐六年,始終扎根基層,負責戰略規劃落地、國企改革推進,也牽頭組織考核優化、虧損企業治理與制度體系搭建。這些扎根一線的經歷,讓我對治霾戰略里“快與慢”的節奏,有了更貼近實踐的思考。它從不是紙上談兵的決策,而是藏在每一次技術選擇、每一步改革推進里的現實考題。
近期,偶然讀到一篇關于“智慧環保監測系統”的報道,這套系統能通過“地空天”一體化監測網絡和智能算法,實時捕捉污染物擴散軌跡,提前72小時預測污染趨勢。評論區里,有人贊嘆其“科技感”,也有人擔憂技術尚不成熟,引發廣泛共鳴。這兩種聲音,道出了環保企業共同面臨的選擇題:該“搶先一步”,還是“等等再看”?
等,往往意味著錯過
在大氣污染治理行業,“等”的代價,很多企業都曾親身經歷。五年前,“超低排放技術”剛在行業內嶄露頭角時,市場上出現了明顯的分化:一部分企業選擇觀望,想等技術完全成熟、其他企業驗證效果后再跟進。另一部分企業則果斷投入研發,針對鋼鐵、化工、電力等不同行業的排放特點,定制適配的技術方案。
結果顯而易見,那些“敢先吃螃蟹”的企業,不僅提前半年搶占了市場先機,更在實戰中積累了大量數據和經驗。比如針對某化工園區的復雜廢氣成分,他們通過多次調試,讓凈化效率比初始方案提升了15%,面對某電廠的高濃度煙塵,他們優化了濾料組合,大幅降低了設備運維成本。而那些當初選擇觀望的企業,等想跟進時才發現,市場份額已被搶占,核心技術專利被提前布局,自己只能在追趕中陷入被動,甚至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彌補差距。
這就像治霾本身,大氣污染不會等企業“準備好”再擴散,政策標準也不會等企業“適應了”再升級。在技術迭代的浪潮里,“等”從來不是安全選項,反而可能讓企業錯過轉型的最佳窗口。
快,不是盲目冒進
當然,“不等”不代表“盲目沖”。真正有價值的戰略,從來不是“快一步”的冒進,而是“快半步”的精準。
就像這次被熱議的“智慧環保監測系統”,有遠見的企業不會直接砸重金全面推廣,而是會先做“小范圍試點”,比如選取一個小型工業園區,搭建簡易版的監測網絡,測試系統在不同氣象條件、不同污染類型下的穩定性,同時同步研發配套的治理方案。比如當系統監測到某企業廢氣排放超標時,如何快速匹配對應的應急處理技術,如何聯動園區管理方實現閉環處置。
這樣的“快半步”,既避免了“全面鋪開卻水土不服”的風險,又能在試點中積累關鍵經驗,比如發現系統在極端暴雨天氣下數據傳輸會延遲,就及時優化信號模塊,比如意識到監測數據需要和企業的生產臺賬結合才能更精準,就調整數據對接邏輯。
這種“快半步”的智慧,本質上是在技術潛力和實踐落地之間找平衡,既看到技術能為治霾帶來的突破,又不忽視落地中的細節難題,用小成本的試錯,換大方向的正確。
為什么我們如此重視“快半步”?因為大氣污染治理,本身就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。
每提前一天掌握精準的監測技術,就能少一天的污染物無序擴散。每提前一個月落地高效的治理方案,就能讓周邊居民多呼吸一個月的清新空氣。我們筆下的戰略規劃,從來不是冷冰冰的商業決策,而是和“藍天白云”直接相關的承諾。
作為環保行業的從業者,我們的責任不僅是做好眼前的治理項目,更要抬頭看清技術發展的方向。或許“快半步”會面臨質疑,會有試錯的成本,但每當看到頭頂這片天空PM2.5濃度穩步下降,看到企業因為我們的技術方案實現“達標排放+成本下降”,就會明白:這份“快半步”的堅持,值得。
治霾的戰略節奏,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宏觀決策。它藏在“不等機遇、不冒風險”的每一次選擇里,藏在推動技術落地、堅守治污初心的每一步堅持里。這便是我們基層環保人,在技術迭代浪潮中,最踏實的戰略思考。
COPYRIGHT ?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技術支持: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
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-1